ISO認證-ISO22000:2005幾個條款實施的思考
ISO22000:200ISO5《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食品鏈中各類組織的要求》已于2005年9月1日發布實施,我國等同采用的GB/T22000:2006也于2006年3月1日發布,並于同年7月1日實施。該標准在整合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制定的“HACCPISO13485體系及其應用准則”的基礎上,又對其進行了擴展和提升,使其成爲一個更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目前,我國部分食品企業已經開始采用並實施此標准來進行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由于22000是一部新標准,部分條款的要求不同于以往CAC的要求,因此很多企業對標准中的“7。2前提方案”、“7。5操作性前提方案的建立”、“8。2控制措施組合的確認”、“8。4。2單項驗證結果的評價”、“8。4。3驗證活動結果的分析”ISO輔導等條款的理解與轉化應用還存在一些問題。筆者結合以往工作和審核經驗,談談就這幾個條款如何去理解和實施。
前提方案與操作性前提方案以往食品企業沿用的HACCP體系文件模式,主要分爲GMP、SSOP、HACCP計劃3大部分。其中GMP文件主要依據行業衛生規範或GB14881-94《食品企業通用衛生規範》進行轉化而形成,文件中對企業的硬件條件、工藝衛生、個人衛生與健康、衛生和質量檢驗管理以及其他支持性管理過程提出相應的要求。SSOP文件在GMP文件的基礎上又分別對水(冰)的安全、食品接觸表面的清潔、防止交叉汙染、防止外來汙染物汙染、手的清潔和廁所設備的維護與衛生保持、有毒化學品的管理、員工健康與衛生、蟲鼠防治等8個方面提出控制要求。
ISO22000標准發布後,很多企業認爲標准中的前提方案就是原有的GMP。但實際上,前提方案與GMP之間有很多不同;另外,在以往的審核工作中也感覺SSOP文件存在一些不足,筆者認爲,操作性前提方案的建立應在參照原有SSOP文件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和完善。
GMP與前提方案的區別在沒有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出現之前,GMP的作用類似于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手冊的作用,涉及內容比較廣。
而ISO22000標准中對“前提方案”的定義是“在整個食品鏈中爲保持衛生環境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和活動,以適合生産、處理和提供安全終産品和供人類消費的安全食品”。該定義中所提到的“基本條件”,指的就是“7。2前提方案”條款中a)~e)這5項內容,即爲食品企業在硬件方面應滿足的要求,包括:選址、周邊環境,設施、設備ISO認證構造及其布局等方面。定義中所提到的“活動”,指的就是7。2條款中其他的內容,是對衛生控制方面提出的要求,這部分內容應與“7。5操作性前提方案的建立”整合在一起形成企業的操作性前提方案。
由此可以看出,前提方案僅涵蓋硬件和衛生控制方面,而GMP所涉及的內容範圍則大很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