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0日星期二

老酒收購-一壇老酒寄相思

老家牆角那只盛酒的壇子承收購老酒載了我們太多的記憶,耄耋之年的母親時常端詳著那只老壇子陷入深深的沈思,一坐就是半天。

父親參加過抗日戰爭,幾次死裏逃生,我小時候酒後他常提起那段光輝的曆史;父親愛酒,對喝酒極有講究。第一個講究, 喝酒前父親先用筷子蘸三滴酒,然後,嘴裏念念有詞,彈三下。早些年我們不知道父親“葫蘆裏賣的什麽酒”,直到“抗日戰爭解放六十周年”紀念日那天,他才給我們道出了實情。一滴酒敬天地;二滴酒敬父母;三滴酒是敬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們;第二個講究,不論和誰喝酒都是四杯,從不貪杯;第三個講究,不管是別人送的原瓶酒還是他自己打來的散酒,不管是濃香的、清香的,不管是什麽品牌的酒,他必須先倒進自家壇子裏進行二次“釀造”,然後把口封嚴,絕對的“五味雜陳”。他說酒壇子接地氣,這樣儲藏的酒味正、醇厚、綿柔,適飲有益身心健康。

父親的酒壇裏始終保持有三分之二的酒,低于這個標准就蓄酒,用父親的話說,這是爲了充分保證“老酒”的濃度和香度。每天中午,飯前父親從老壇子裏提壺打酒,嘴裏還學著當年村子裏賣油翁的吆喝:“一葫蘆四兩,兩葫蘆半斤!”其實我們早知道這個典故,“老稱是十六兩的,所以一葫蘆四兩,兩葫蘆自然就是半斤”。酒肴父親不太講究,幾粒花生米、一盤小鹹菜,有時母親也會炒個小菜陪父親喝兩盅。母親屬于那種女漢子性格,很少喝酒,一旦喝起來就閘不住,一碗酒端起來一飲而盡,不恍不搖,老酒收購不倒不醉,父親是心服口服,甘拜下風。“你娘是真人不露像,我是露像不真人”。

父親是我們這一方有名的老中醫,他醫德高尚,樂善好施。在那貧窮的年代,窮人看病給不起錢,父親就認下了幾十個幹兒子。幹兒子來訪是經常的事,不論誰來,父親都高興不得了,喝酒是必須的,但他喝完四杯就坐在那裏笑眯眯地看著大夥喝,從不破壞自己定下的規矩。

父親去世後,母親沾染上了“酒瘾”,每天中午從壇子裏提酒,自己慢慢的品嘗。我們做兒女的嚴格按照生前父親的“規定”,從不讓壇子缺酒。周六老公從慶雲帶回兩瓶“渤海春”酒,我們回到了老家,打開酒壇,小心翼翼地把“思念”倒進深深的記憶裏。

父親走了,帶走了很多,也留下了很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